索引号:

113302820029365B/2024-138794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科技

发布日期:

2024-02-01

成文日期:

2024-02-01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慈溪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2-01 14:40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今年以来,慈溪市科技局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担当作为,争先进位,高水平打造一流创新型县(市),为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提供有力地科技支撑。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5.3亿元,同比增长6.4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1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7.5亿元,同比增幅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9.69%,其中市级完成392.8亿元,同比增速9.1%,占比75.31%。主要工作:

(一)强化创新导向,明确政策规划引领。聚焦上级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市推进创新深化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样板实施意见,印发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班组建方案》、《专项工作方案》、《2023年工作计划》等文件,全力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同时,贯彻落实宁波镇(街道)科技创新30强、企业研发投入百强榜等评选。我市8家企业入围宁波研发投入百强企业(另前湾新区入围5家)、4镇(街道)入选科技创新30强镇(街道),在宁波各县市区中占比高。

(二)扶强企业主体,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高企提质扩容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双倍增”。新认定高企219家(第一批208家已公布,第二批11家处于公示阶段);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96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1家。强化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推荐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8家;新认定宁波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4家,慈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2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推荐申报2023年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23项,入选11项。组织开展省“双尖双领”需求征集,2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项目。征集2024年度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战略创新协同项目4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62个、重大应用示范计划项目4个、科创生态育成计划项目2个,增补“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制专家6名。

(三)培育科创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市政府与宁波材料所签订新一轮全面合作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协议书,加快推进慈溪医工所建设。医工所新引进研究员2人,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博士点,通过CNAS实验室资质认证,生物医学成像探针材料与技术实验室获批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慈溪产研院新引进高性能聚醚醚酮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工业局域网下的自动化运输底盘产业化项目等2个,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团队15个;双臂机器人项目团队获家电企业委托开发成套智能装备68台套,金额近1500万元。统筹推进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线下设计平台建成投用,累计接单总额近两千万元。推进“飞地”规范化建设发展,以上海飞地和产研院为主体的科创平台,入选省推进电竞比分网化发展第二批最佳实践名单,全省仅20个,宁波唯一。

(四)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科技惠企服务。根据“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和省科技系统开展“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的要求,制定《慈溪市科技系统“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技解难、创新制胜”助企纾困“三服务”专项行动,问基层之需,纾企业之困,切实为创新主体破难解忧、提振信心。累计兑现各级政策资金24480.1万元(市级7427.16万元)。优化市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新设立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站,累计建站12家,筛选高企培育企业253家,实现进站孵化。开展“千企百校万里行”活动,组织企业分别赴之江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技术合同登记管理,实现技术交易额74.4亿元。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服务,推荐申报国家万人计划5项,入选1项;申报国家“火炬”计划1项、“海外优青”2项。全年申报宁波甬江引才工程项目20项,入选6项;推荐申报海外工程师7项;累计服务办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A类38项,B类116项。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科技局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把创新型县市建设融入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建设大局,全面贯彻实施“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建设工程,以打造十个硬核科技产业创新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破百亿,高新技术企业超千家,科技成果转化入企行万里路为主要目标,努力实现创新指标倍增提升,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样板。

(一)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大平台”。一是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型提能。结合新一轮建设的功能定位,慈溪产研院放开搞活,加强与多类平台、载体的协同,形成“产研院+”的统筹格局,从项目孵化为主,提升为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的科技招商、成果转化、人才招引等综合功能平台;慈溪医工所从基础研发为主,更多地转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适时推进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初创园建设,进一步健全医工所产业孵化功能,通过两大创新源赋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二是推进双创平台快速发展。把众创空间作用提升与制造业全域治理有机结合,针对重点乡镇、产业平台特色支柱产业,积极探索镇级工业孵化器、科技型小微产业园、农业星创天地建设路径,探索市级统筹、镇级组建,资源倾斜、要素保障的双创平台建设的“慈溪模式”。三是优化产业适配研发机构。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梯次布局一批企业研发机构。深化实施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行动,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对标国家、省、宁波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晋位升级,力争新增宁波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

(二)探索关键技术攻关“新路径”。一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或专项实施,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联盟”。形成一批行业领跑的“硬科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以企业联合体等形式争取上级重大专项。制订行业可推广技术清单,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案例的推广复制。二是优化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机制。鼓励和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和检验检测机构,为科技成果的技术概念验证、投产前试验或者试生产以及产品检验检测等活动提供服务。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未实施转化且无正当理由的,科技成果可在技术市场等平台上发布,按照有关规定以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许可他人实施。三是顶层谋划未来产业规划。根据产业发展和创新战略,结合我市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政策保障。建立实施“五个一”推进机制,即每个赛道明确一位分管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批拟推进重大项目、一系列拟攻关产业关键技术。

(三)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一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梯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容行动,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成长梯队体系。推动镇街道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站全覆盖,充分调动科技服务中介、科技联络员两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为重点,找准工作薄弱环节,提前介入定制企业科技培育成长计划,有效扩充高新技术企业苗子库。2024年,力争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0家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千家。二是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宁波研发投入后补助和慈溪研发投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政策激励,全面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力实施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双清零”行动,推动重点企业研发费及占比持续提升,力争2024年,制造业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1亿元以上研发活动全覆盖,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3%。三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采取共建基地、组团研发、合作办学等方式,实现教研就业一体化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改进企业科技需求的有效征集与精准筛选机制,利用科技大市场推动技术交易活动规范有序,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及工艺的推广应用转化率。围绕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化嵌入模块、小家电新品类、咨询及检测四大公共服务中心。

(四)涵养全球科技人才“蓄水池”。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依托引进国(境)外高端智力项目、宁波市引进海外工程师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高端管理人才招引。以现有以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搭建创新载体,通过国家、省、市及慈溪本级科技项目引领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生产性服务业头部企业的对接,聚焦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校地专业化合作。二是完善人才留用培养体系。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支持职业技术“双高”建设,以产业班和产教融合联盟带动高校学生和技能人才留慈。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加快吸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慈创业创新。着力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建立“支持阶梯式”“培养定制化”“创业全链化”体系机制。三是构建最优科创人才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强创新成果、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经验宣传报道。对科技人员强化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营造崇尚诚信、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重点围绕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建立健全人才问题需求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深入开展组团服务领军人才项目工作,遴选人才助创专员与重点人才项目结对联系,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产品推广、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实际问题。